安全配资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,也有人说他是杀人屠夫_冉闵_羯族_石虎
公元 352 年的初夏,蓟城的刑场上,一个身披枷锁的汉人武将昂然挺立。鲜卑君主慕容儁指着他怒斥:“奴仆下才,何得妄称帝?” 那人血污未干的脸上突然绽开冷笑:“天下大乱时,你们这些禽兽夷狄尚能称帝,我中土英雄为何不能?”
这番对话被《资治通鉴》定格在卷九十九,而这个名叫冉闵的男子,此后千余年都在历史的天平上承受着两极称量。
冉闵祖籍魏郡内黄(今河南省内黄县),其家族本为汉家士族。西晋末年,永嘉之乱爆发,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战火硝烟之中。在这场空前的战乱里,冉闵的祖父冉隆不幸战死,年幼的父亲冉良被迫流离失所。公元 310 年,冉良被羯族后赵皇帝石虎收为养子,改名为石瞻,尚在襁褓中的冉闵也自此踏入胡族宫廷,开始了他充满矛盾的一生。
《晋书》记载冉闵 “身长八尺,善谋策,勇力绝人”,石虎对这个养孙宠爱有加,常说 “此儿类我”。冉闵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,在昌黎之战中,他初次崭露头角。公元 338 年,后赵二十万大军进攻前燕,却被慕容恪率领的燕军击溃。在这场惨败中,各路兵马纷纷丢盔弃甲、四散奔逃,年仅二十岁的冉闵却率三千汉兵方阵且战且退,不仅成功保全了麾下将士,还在混乱的战场上给燕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。
展开剩余83%这场战役让他在后赵军中声名鹊起,获封北中郎将。此后十年间,冉闵成为石虎麾下最为锋利的刀刃,他多次奉命出征,北击鲜卑、南攻东晋,战功赫赫。在沔南之战中,他阵斩晋将蔡怀,极大地打击了东晋的军事力量;在平定梁犊兵变时,他与姚弋仲、苻洪联手,成功阵斩起义领袖,《晋书》形容其 “威声弥振,胡夏宿将莫不惮之”。
然而,尽管冉闵为后赵政权立下汗马功劳,但他作为汉人,在羯族主导的后赵朝廷中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。当石虎病危时,宗室石遵为了拉拢手握重兵的冉闵,曾许下 “事成以尔为储” 的诺言。可石遵登基后,却违背承诺,立羯族子弟石衍为太子,甚至与羯族将领孙伏都等人密谋解除冉闵的兵权。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,彻底激怒了冉闵,也让他对后赵政权的忠诚产生了动摇。
公元 349 年深秋,当孙伏都率领三千羯兵突袭冉闵府邸时,冉闵终于忍无可忍,拔刀相向。他带领亲信奋起反抗,从凤阳门一路杀到琨华殿,血腥的冲突中,不仅羯族士兵尸横遍野,冉闵也在这场战斗中完成了对自己后赵身份的彻底决裂,走上了一条与后赵政权分道扬镳的道路。
公元 349 年 12 月,邺城的局势紧张到了极点。冉闵在成功抵御孙伏都的袭击后,已然意识到自己与羯族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。为了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求得生存,更为了宣泄积压已久的民族仇恨,他毅然颁布了一道震惊天下的政令 —— 杀胡令。
这道政令以竹简为载体,被迅速送往邺城的各个城门。其内容极为简单却又充满血腥:“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,文官进位三等,武职悉拜牙门。” 杀胡令颁布后,邺城瞬间陷入了一片血色的疯狂之中。冉闵亲自带队,手持利刃,冲向羯族聚居区。一日之内,数万羯族男女老少的头颅被砍下,堆在宫门前,血流成河,《晋书》留下了 “横尸相枕,流血成渠” 的恐怖记载。
这场席卷北方的屠杀,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。自永嘉之乱以来,北方汉族遭受了羯族等胡人政权的残酷统治。石勒建立后赵后,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,曾在宁平城屠杀西晋军民二十余万。石虎继位后,统治更加暴虐,他视汉女为 “双脚羊”,仅在邺城就有数万汉女被充作军粮。
在长期的压迫下,北方汉族人口锐减,几近灭族,民族矛盾积累到了极点。冉闵的杀胡令,犹如一把火炬,点燃了汉族对胡人仇恨的火药桶。从邺城到襄国,从洛阳到长安,各地汉人纷纷响应,他们手持菜刀、锄头,冲向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胡人,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复仇。在这场复仇狂潮中,羯族这个靠军事征服勉强捏合而成的族群遭受了灭顶之灾,几乎被屠戮殆尽。
但在这场血色风暴中,悲剧也在不断上演。由于杀胡令针对的是 “内外六夷”,且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控,导致大量无辜者丧生。《晋书》记载 “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”,《资治通鉴》里也说 “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” 。许多长相稍有异于汉族的人,包括一些高鼻多须的汉人,都被误杀。这场屠杀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极度混乱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百姓流离失所,中原大地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。
然而,从另一个角度看,杀胡令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唤醒了北方汉族的反抗意识。在长期的压迫下,汉族百姓早已敢怒不敢言,杀胡令的颁布,让他们看到了反抗的希望,纷纷拿起武器,保卫自己的生命和尊严。它也给予了长期肆虐北方的胡人势力沉重一击,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胡人的嚣张气焰,为汉族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。
冉闵称帝建立冉魏政权后,充分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。公元 350 年,后赵汝阴王石琨率领七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攻邺城,妄图一举消灭冉闵的势力。冉闵毫不畏惧,亲率千余骑兵在城北迎敌。他身先士卒,冲入敌阵,左冲右突,如入无人之境。在他的带领下,冉魏军队士气大振,奋勇杀敌,竟以少胜多,大破石琨的军队,石琨只能狼狈逃窜。同年六月,石琨贼心不死,再次纠集十万大军进据邯郸,试图卷土重来。冉闵再次率军迎战,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。冉闵指挥若定,巧妙地运用战术,再次将石琨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,斩杀敌军数万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八月的苍亭之战,冉闵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面对后赵张贺度、段勤、刘国和靳豚集结的主力部队,冉闵毫无惧色,他率领军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。战斗中,他身骑快马,手持利刃,往来驰骋,所到之处,敌人纷纷倒下。最终,冉闵成功将后赵军全军覆灭,《十六国春秋》称 “斩首三万级,伏尸千里”。这些战役中,冉闵常单骑冲阵,左持双刃矛、右执钩戟,如《晋书》所记 “所当者破”,他的勇猛之名威震四方。
但军事上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冉闵在政治上的短视与困境。他建立冉魏政权后,虽然试图寻求东晋的支持,曾遣使向东晋表示:“胡逆乱中原,今已诛之。若能共讨者,可遣军来也。” 然而,由于冉闵此前曾多次参与对东晋的战争,且已称帝建国,东晋朝廷对他心存疑虑,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援助。更为致命的是,冉闵在襄国之战中犯下了严重的战略错误。公元 350 年十一月,冉闵带领十万步骑攻打襄国的石祗。为了分化敌军,他任命儿子冉胤为大单于,并给其麾下配备了一千名归降的胡人。光禄大夫韦謏见状,急忙劝谏冉闵:“胡兵不可信,宜尽诛之。” 但冉闵此时刚愎自用,不仅不听劝谏,反而大怒,将韦謏及其子孙全部杀害。这场战役最终因前燕与羌胡联军的三面夹击而惨败,冉闵仅率十骑逃回邺城,精锐部队损失殆尽。此役不仅让冉魏政权元气大伤,也让冉闵失去了众多汉族士人的支持,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公元 352 年的廉台之战,成为了冉闵军事生涯的绝唱。前燕慕容恪率领大军南下,与冉闵的军队在廉台对峙。冉闵虽然勇猛善战,但他所率领的军队多为步兵,而慕容恪的前燕军则以精锐的骑兵为主,且兵力占据优势。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,冉闵毫不退缩,他率军与慕容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十战十胜,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。然而,慕容恪毕竟老谋深算,他利用冉闵急于求战的心理,采用诱敌之计,将冉闵引入了平坦的地域,并布置了 “连环马” 方阵。战斗开始后,冉闵骑着能日行千里的 “朱龙” 赤马,左持双刃矛,右执钩戟,奋勇冲向敌阵,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。但前燕军凭借着 “连环马” 的优势,从两翼夹击,冉闵军逐渐陷入重围。冉闵虽奋力突围,但 “朱龙” 马突然死亡,他不幸被掀翻在地,最终被前燕军擒获。
冉闵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,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争议。支持者将他视为 “汉族救星”,在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,北方汉族遭受着胡人残酷的压迫与屠杀,人口锐减,几近灭绝。
冉闵的杀胡令以及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斗争,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汉族,使其免于灭族的命运,因此被尊称为 “千古一帝”。反对者则对他深恶痛绝,指责他是 “屠夫”,认为杀胡令引发的种族大屠杀违背了人道原则,给无数人带来了痛苦与灾难,《晋书》直指其 “屠胡灭石,何其酷哉”。
这种争议的根源,在于冉闵行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。他既是胡族压迫下的反抗者,以极端的手段对胡人进行报复,试图拯救汉族;又是血腥屠杀的实施者,在杀胡令的执行过程中,造成了大量无辜者的死亡,加剧了民族矛盾。
他建立了汉人政权冉魏,却因政治上的短视和决策失误,导致政权迅速走向灭亡。现代史学研究更倾向于将冉闵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。在羯赵政权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,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背景下,冉闵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。
但他所采取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手段,无疑是不人道的,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。他的故事,是十六国时期民族冲突白热化的一个缩影,既反映了汉族在困境中的挣扎求生,也展现了民族仇恨下人性的扭曲与疯狂。
发布于:安徽省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